導師簡介
下載專區
聞法次第
問答釋疑
法寶結緣
最新消息
護持學苑
繁/簡
繁體
簡體
首頁
下載專區
下載專區
正見基礎
×
正見基礎
修行以建立「正見」為先,
佛法的一切功德、無量無邊的善法,都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,
唯有以正見為依歸,才能使令自己在正確的信解中,努力改過、積極修善。
三世諸佛因地的修學過程,也是由正見的引導,啟發正行,而成就佛果。
有了正確的知見,才能明辨什麼行為是值得讚歎,什麼行為應該呵責,縱然無法馬上做到斷惡、修善、度眾生,但是內心已經有了正確的善惡準則在引導,修行才不會走錯方向偏離正道。
所以,
當我們有心學佛,開始修行之前,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培養佛法的「正見」,此為
第一要務。
聞法儀軌
佛法修學概要
靈峰宗論導讀
佛遺教經
佛說四十二章經
修道宗範
菩提心修學述要
持戒為本
×
持戒為本
很多人都會認為,學佛不一定要去受戒,只要多做好事就可以了。
其實「持戒」跟「修善」二者在內涵上完全不同,所產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樣,那麼到底「持戒」跟從事「慈善事業」最大的差異在那裏呢?
「持戒」乃是我們內心的一種「警覺」功能,它是修行的推動力!
當我們這一念心跟人事接觸,受到外境的刺激,心中便會生起煩惱。一般人,遇到染汙的因緣,就隨它去,要發脾氣,就發脾氣,要起貪欲,就起貪欲;但是持戒的人,他在煩惱活動的時候,會產生一種「自我警覺」的功能,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,告訴自己:「不可以!我不能這樣做!」,也就是在造惡之前有「防非止惡」的作用。萬一你控制不了,你還是去造作,事後也會產生「增上慚愧」,你一定會向內自我反省,尋求懺悔。
所以,持戒對我們的生命,有極大的影響力:
一個是事前的「防非止惡」,減少過失;
一個是事後的「自我反省」,發露懺悔。
當你開始持戒,你的生命也就開始轉變了!
藉由如法的持戒、發願,使令我們的心,轉成一種清淨心,不再墮入無明妄想,讓惡習漸漸消除,此時成佛之道,算是成功跨出第一步了!
皈依的意義與方法
受戒須知
懺悔法門
五戒修學述要
瑜伽菩薩戒本講表
菩薩戒修學法要
止觀禪修
×
止觀禪修
所謂的修「止」,就是止息一切妄念;修「觀」,就是觀察一切真理;
「止觀」通於一切法門,任何一個修行法門,都不能離開「止觀」。
解脫煩惱最重要的法門,就是「止丶觀」二法。
天臺智者大師說:「『止』乃伏結之初門,『觀』是斷惑之正要。」
「止」是降伏煩惱的開始,而最終的斷除煩惱就要靠「觀」。
修「止」可以將我們的煩惱降伏住,讓它不現行,但是並不能完全把煩惱拔除凈盡,
就好像如石壓草,根還在,則「春風吹又生」。
所以必須修「觀」,透過仔細思察人生的真相,才能徹底地把煩惱斷除。
而「止」與「觀」彼此不可互離,如鳥雙翼,車之兩輪,二者相輔相成,方能契入佛道。
當然,我們修習「止觀」的目的,就是為了折服我們現行煩惱。
若能息滅煩惱,輪轉生死的業力自然得以息滅,而證得解脫。
因此,這種止觀的實踐,是任何行者,走在菩提道上,所不可或缺的修持法門!
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
八識規矩頌直解
唯識三十頌 直解(淨律學佛院)
天台教觀綱宗
修習止觀坐禪法要
唯識學概要
大乘般若
×
大乘般若
「般若」就是「智慧」,三世諸佛都是因為證悟般若智慧,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
所以經典上說: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,能出生諸佛。
《大般若經》也指出:大乘即是般若,般若即是大乘。
大乘菩薩以般若智慧作為六度的上首, 更加顯出般若在菩薩道上的重要性。
一個初發心的菩薩,在菩薩道的過程當中,首先一定要有般若智慧,唯有了知諸法實相,
才能突破一切的障礙與困擾,不退失菩薩誓願。
藉由般若的引導,其他的五度—布施丶持戒丶忍辱丶精進丶禪定,才能圓滿成就,
所以般若智慧是菩薩道之前行!
攝大乘論講表
大乘起信論講表
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
楞嚴經修學法要
梵音楞嚴咒心
楞嚴咒
妙法蓮華經
法華經讀誦版(個人自修)
法華經讀誦版(團體共修)
會歸淨土
×
會歸凈土
佛法的修學跟世間的學問,有所不同。
世間的學問是一種學術研究,你的心會不斷地向外去追求,追求的結果,
只能獲取一些專業的知識,並不能產生「滅惡生善丶離苦得樂」的效果。
而佛法的修學,是一種宗教性的修學,透過佛法的修學,
便能改造我們的生命,使令我們從雜染痛苦的果報,轉變成清凈安樂的果報。
這種改造生命的修學方法,有二種選擇:
第一種「聖道法門」,就是在「娑婆世界」繼續流轉受生,繼續修行。
第二種「凈土法門」,是藉著持名念佛的力量,發願求生「極樂世界」。
如果是選擇自力的「聖道門」,必須完全靠自力勤修戒定慧,斷惑證真,方能了生脫死;
不息滅貪瞋癡煩惱,絕對不可能出離三界。
所以古德稱為「難行道」,「譬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」
只要稍微放逸丶懈怠,便墮到三惡道去,那就很苦了。
如果是選擇他力的「凈土門」: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仰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的加持,
只要信願行三資糧具足,便可往生凈土。
在助道因緣特別殊勝的環境下,不離念佛丶念法丶念僧,毫無障礙的修行,
當然就能夠很快成就佛道,所以蕅益大師說:「譬如順風之舟,疾到岸矣。」
它的特色就是──帶業往生,橫超三界──不用經三祇百劫艱遠苦行,
所以古德稱為「易行道」。
這是在所有大乘佛法當中,找不到的特點,也是我們凡夫最直捷丶最穩當的修行法門!
印光大師文鈔選讀
佛說阿彌陀經導讀(義德寺)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(淨律學佛院)
淨土十疑論導讀(義德寺)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
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
淨心與淨土
唯識與淨土(義德寺)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
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
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 (美國)
禪觀與淨土 一、基礎篇(台北)
禪觀與淨土 二、觀照篇(台北)
禪觀與淨土 三、念佛篇(台北)
禪觀與淨土 四、往生篇(台北)
禪觀與淨土 五、破障篇(新加坡)
《妙法蓮華經》01-28品講記
《妙法蓮華經》共五册 第01-28品講記
第02-方便品
第01-序品
第03-譬喻品
第04-信解品
第05-藥草喻品
第06-授記品
第07-化城喻品
第08-五百弟子受記品
第09-授學無學人記品
第10-法師品
第11-見寶塔品
第12-提婆達多品
第13-勸持品
第14-安樂行品
第15-從地湧出品
第16-如來壽量品
第17-分別功德品
第18-隨喜功德品
第19-法師功德品
第20-常不輕菩薩品
第21-如來神力品
第22-囑累品
第23-藥王菩薩本事品
第24-妙音菩薩品
第25-觀世音菩薩普門品
第26-陀羅尼品
第27-妙莊嚴王本事品
第28-普賢菩薩勸發品
實修專區
×
佛學問答
梵音往生咒教唸
日月同輝
八十八佛大懺悔文
三十五佛大懺悔文
念佛一支香
誦持楞嚴咒的功德與方法
拜佛教導影片
拜八十八佛的意義
六字拜佛聲音檔
梵音楞嚴咒心
楞嚴咒
淨土行願禮懺門
專題講座
楞嚴經修學應用(正見篇)
如何為往生做準備(淨律學佛院)
2015年新春開示
淨土念佛與大乘教觀(義德寺) New !
導師簡介
下載專區
聞法次第
問答釋疑
法寶結緣
最新消息
護持學苑